武当山景区电子导游系统
紫金城

  顺着台阶拾级而上,眼前的城门就是紫金城的南天门。南天门下面有三个门,分别是神门、鬼门和人门。中间一门高大威严,为神门,也是皇家的专用通道。在明朝,从明成祖朱棣以后,历代皇帝登基都要派钦差到武当山朝拜真武,而钦差们就是从神门进入金殿的;神门左为鬼门,虽有门形,实际无门;神门右为人门,我们就是从这道门进入金顶。

  紫禁城的城墙从外面看向里倾斜,从里看向外倾斜,这就是紫禁城的建筑特色。紫禁城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全长345米,环绕天柱峰一周,为了保护环境,在建造城墙之初,永乐皇帝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圣旨曰:“今在大岳太和山顶四周砌造墙垣,其山本身不要分毫修动,其墙勿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人过不去即可,建的城墙勿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当年的工匠在建造城墙的时候进行了收分处理,使之更加坚固、壮实,符合永乐皇帝的设计思想,这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之作。

  【灵官殿和九连蹬】沿紫禁城向上的神道左侧嵌刻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留下来的碑刻。其中“我武维扬”碑,为国民党著名将军刘峙所书。刘峙在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后登临金顶,恰值日寇投降、中国抗战胜利之际,心情洋溢,留下此书。拾级而上,是金顶灵官殿长廊。古人在这里营造了一座幽暗阴森、石冷袭人的建筑,为增加其神仙威严的氛围,在道路两旁耸立着灵官使用的钢鞭,且令不轨之人胆战心惊,传说不忠不孝之人均上不去此山,会被灵官仗入悬崖下。灵官,在道教神系中,是镇守山门,监坛护法之神,司掌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位。设置在登临金殿之间的灵官殿,对来到这里的人进行最后的精神洗礼,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

  在灵官殿的前还有六通石质圣旨碑,均为明朝历任皇帝即位之初派遣钦差到武当山祭祀真武的圣意。明代永乐皇帝大兴土木,营建武当山宫观庙宇,武当山作为皇室家庙,自永乐皇帝以后的每一位皇帝都在即位元年均要派遣重臣来此祭祀,不难看出武当山的地位对明王朝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武当山是明王朝的皇室家庙。

  游人香客登临金顶的最后冲刺是一段曲折的蹬道,称为九连蹬。绝壁之上的九连蹬共有164级石阶,随山势转折,由于陡峭,每层石阶都用铁钉固定,两侧饰以石栏,加装铁索,方便人们攀登。道教思想的教化,使那些虔诚的信士自愿捐款安装铁索,道教以善为本,便利他人的思想在民间广为传颂。

  九连蹬在设计建造上使道教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九,在道教里是“纯阳之数”,使用频率很高,有多种含义。如:“上有九天”、“地有九洲”,为人处事有“九真妙戒”、施舍庙宇有“九种功德”等等。这种层层递进,使建筑思想达到了高潮。

  【金殿】金殿,巍然屹立在天柱峰之巅。明永乐十四年(1416)建成,为使金殿圣洁,还专下圣旨,在《敕都督何浚》中令:“今令你护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朗,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保持清洁,不许做饭,务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确保金殿的完好无损”后经长江入汉水运至均州,人力运至山顶榫卯而成,后通体鎏金,技法精湛,代表了中国十五至十六世纪的高超的铸造工艺。

  金殿坐西朝东,这是因为东起西落,有崇尚太阳之意,金殿按照道家的先天八卦的方位来建造定位的,“负坎抱离,待居天中”能达到阴阳平和,风调雨顺。

  金殿正中供奉的真武大帝,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庄严肃穆。侧侍金童、玉女,捧册端宝。水火二将,擎旗捧剑。这组雕像,刻画细腻,性格鲜明,相互照应,浑然一体,是我国十五世纪筑造业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高体现,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神案下置玄武,俗称“龟蛇二将”蛇绕龟腹,翘首相望。殿内金匾上书“金光妙相”四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御笔。殿内还有一颗“避风仙珠”传说能镇住山风,确保殿内神灯长明不灭。其实,这并不是避风仙珠有什么神奇的功效,而是我国古代工匠高超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在造金殿时,不仅要考虑精密铸造的热胀冷缩的系数,工艺精密,榫卯无痕,殿内密不透风,使空气不能形成对流,因此神灯长明不灭。

  金殿左为签房,是古代信士抽签、问卦的地方。右为印房,是古代专门为信士盖“神印”的场所。据说能代表上帝旨意,可降福禳灾。殿后的父母殿,供奉真武父母。金顶前置“金钟玉罄”两座,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铸造,击之铿锵悦耳,声音传至20里外的南岩也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回音。